冒进下的电池安全,不如学一学轩逸·纯电

以特斯拉、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,在电池方面的安全隐患从没断过,有好事者做了统计,特斯拉因电池而出的事故,基本上每月一起,而蔚来电池自燃事故,最近也有点多,当然,相对于它们销售的电动车总量来说,这样的概率并不高,但谁愿意当那个不幸运者,谁又愿意花钱买风险呢?本来汽车上路,就要面对许多不确定的交通意外,再要加上自己本身就是个可能的意外,怎么会有安心感呢。


所以,我比较挺传统车企的电动车,喜欢它们的保守,毕竟,自己也是一个消费者,愿意站在车主角度考虑事情。保守不是什么坏事,你让我把驾驶权交给智能汽车,自己在高速上打瞌睡,现阶段我绝对做不到;你让我买带着超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电动车,或者没有什么历史积累的电动车,我也做不到。不否认,电动车是个好东西,日常城郊使用,在有充电车位的情况下,电动车的确体验感不错,甚至当网约车都很划算,但前提条件是动力电池要有足够安全保障。


其实,保障电池安全并非很难,用低能量密度的电池,或者保守一点的BSM算法,都可以让电池变得更安全一些,后果是续航可能会低一点。日产轩逸·纯电,或别克Velite 6,综合续航都是350km左右,买家普遍觉得比较低,而新势力造的电动车,动不动就400或500km,威马EX5续航460km,前几天小鹏G3搞出个520km续航版,相比之下不免给人感觉日产、别克等有技术落后嫌疑,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车型方面,技术真的不如造车新势力吗?


我倒不觉得轩逸·纯电,或者别克Velite 6的技术落后,相反,我还是挺认同他们的做法,前人总结得好,不争乃大争。续航里程在现阶段还是个双刃剑,利益和风险同在,政策对电动车补贴看续航,根据电池能量密度划补贴高低,这种有点激进的政策,便诱使一些新势力车企,尽可能地提升续航里程,办法不外乎就是透支电池极限,以高能量密度和边界存储量开发为主,争取续航最大化。


我们来看个数据,中国目前产量最大,品质口碑非常好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,为国内至少15家以上车企供应锂电池,其中有蔚来汽车ES8,它所用电池包能量密度135wh/kg,也有小鹏G3,电池包能量密度 180wh/kg,还有东风日产轩逸·纯电,电池包能量密度是140wh/kg,宝马530Le也用宁德时代,但其电池包能量密度仅是111wh/kg,看得出,不同的车企,对待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时,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取向。


传统车企,对于锂电池的密度,普遍选择相对比较低的密度,而造车新势力,包括使用松下电池特斯拉在内,都喜欢高能量密度的电池。如果造车新势力们,选择低能量密度电池,那后果很显然,那些车就不具备优势,补贴也没那么高;如果宝马或者日产选择高能量密度的电池,意味着风险会增加,那一旦出现自燃或爆炸的事件,带来的负面效应,波及的是整个宝马或日产的形象,所以,传统车企选择保守一点,低密度一点,低续航一点,只为换取更安全。当然,说好听一点,这是传统车企对生命更有敬畏心,说直白一点,传统车企觉得不值得冒风险。


就拿日产来说,它家1947年开始出电动车,2010年开始推出大规模量产电动车LEAF聆风,至今这些车在公路上总计跑了超过100亿公里,却没有一起因电池引发的重大安全事故,这是多么大的成就和荣耀!岂能为了长距离续航或者补贴,贸然使用高能量密度电池,进而轻易毁掉近10年悉心积累的安全纪录。或许,也只有新创企业,只有没什么品牌家底的企业,才敢于赌上安全,让消费者为其风险做验证。技术发展真的要以生命为代价吗?,我觉得不应该,尤其是无辜又花钱还那么信任你的生命。


鉴于日产在电动车行业鼻祖一样的地位,以及如此长时间和里程下,电池0安全事故的事迹,我们越发好奇他们对于安全和续航是如何平衡的。三电系统方面,轩逸·纯电和日产新款LEAF的三电结构同宗同族,电池也是完全一样的结构设计,只有电池供应商不同,补贴的缘故,轩逸·纯电必须用国产电芯,但日产在电池方面经验丰富,宁德时代提供的电芯,之后日产要完全按照日产全球标准定制,品质和LEAF保持一致。


对于究竟怎么保持一块电池的高品质,日产给出了这样的答案。一个完整的电池包,包括24个电池组,每个电池组的装配,要精确到每一个螺栓的扭矩、圈数都有严格限定。在24个电池组装完后,要经过电阻和电装检测,确保每个电芯有一致的性能。且软件方面,通过电池电压、电流、温度等监测数据,精确计量电芯的状态,在过充和过放情况下,都会启动保护机制,严格防范电芯超负载或者非正常工作,这是防止意外的有效方法。


其实,其他车企,包括新势力车企,在对待动力电池的管理方面,基本策略也是如此,那为什么日产就能0事故?答案是,从细节处着手。每块电芯都有好几个监控数据,全车可能成百上千块电芯,监控数据包括数据通讯都非常庞大,而每个数据都会有误差,这些误差叠加起来,如果在某个节点超过了电池承受限度,就可能发生危险。而日产对每个数据的精度要求高,总体误差就比较可控。


那还有不少电动车,因为碰撞引发自燃,电池在应对碰撞方面,是不是都比较脆弱呢?据了解,以日产的技术,增大电池容量,续航超400km以上非常容易实现,但电池太大有个弊端,就是占用体积大,在碰撞的时候,电池和车架之间没有足够缓冲区,就会变得不安全。轩逸·纯电这块电池,有363.3mm发动机舱溃缩空间,有307mm侧面溃缩空间,即使碰撞较为严重,也很难伤到电池。


此外,轩逸·纯电还有5重电池安全保护,从里到外来说,电芯都是按照日产全球统一标准定制并且筛选,每块电芯之间采用层叠式结构,不但有利于通风散热,还有一定变形空间;而每个模组又自成一体,由刚强度钢做框架,固定在电池包内;外面的电池壳体,又采用1170MPa的超高强度钢封装,好像戴了重装铠甲,再加上车架本身的保护,以及四周足够溃缩区,电池电芯就安全很多。

 

看来,合资车企不愿意把电池容量做大,也有碰撞安全的考虑,这倒是以前没意识到的。另外,轩逸·纯电的电池生产,跟AMG发动机一样,是可以追溯品质的。整个电池包的生产和装配过程,都会详细记录在MES系统内,精确到每个螺栓的力矩和圈数等,这些数据会备份到日本,为品质管理建立档案,这种严格和严谨的态度,是不是值得新势力车企们学习呢。


回想沸沸扬扬的高田气囊,全球伤人致死案件约20起,很快让这个全球最大气囊供应商破产;大众尾气排放门,并没有直接伤人或致死,但被美国罚款累计超千亿人民币,世界对传统车企,总是严格要求,但对新兴企业,通常抱着宽容的态度,我不知道这合理不合理。要说丰田搞了20多年混动,电池没有安全事故,日产搞了近10年纯电车,电池没有安全事故,至少能说明,电池安全其实是可以控制的,少点冒进,多点踏实,像日产这样一步一步积累口碑,不是更能赢得人心吗。

 

相关产品

评论